CQ9电子从声乐、乐器、配音、瑜伽到基金、AI线上教育背后暗藏“消费陷阱” “免费”体验课疯狂围猎老年人

2025-09-10 14:21:4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CQ9电子“不需要任何的试错成本,我再次奉劝咱们所有的中老年叔叔阿姨们,一定要逼着自己去学习AI人工智能……先把咱们这4天的课程给领了。”

  “其实不用担心自己年龄大、没基础、学不会……点击视频下方,就能领取6节乐器精品课,用手机在家就可以反复观看学习。”……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针对老年人的课程广告,从声乐、乐器、配音、瑜伽到基金、AI,各种课程应有尽有。更吸引人的是,这些课程基本都宣称“免费”,学成后老年人甚至还可以其为副业“轻松赚钱”。

  近年来,随着老年群体触网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线上学习。然而,在这些“免费”课程背后,可能暗藏着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各种问题。记者通过调查,揭开老年人线上教育中的这些“消费陷阱”。

  8月下旬,通过“老年人报课”等关键词,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到了大量“免费”体验课程,随后,以“老年人”身份报名了AI、乐器、配音等多个体验课。在添加“老师”微信后,记者被拉入微信群开始了4天到7天不等的学习。

  这些课程都以直播课形式开展,而在免费体验课的最后1天至2天,“老师们”基本都开始了推销高价“进阶课”“高级班”的套路。

  以记者体验的AI课为例,为期6天的免费体验课,在教授了AI制作文案、视频,如何发作品变现等内容后,第4节课结束后,直播课“老师”和最开始添加微信的班主任“老师”就开始通过各种话术,催促记者报名“高级班”,成为“高级合伙人”。

  8月30日早上,在免费体验课的倒数第2天,班主任“乔老师”就向记者发来1580元的AI图文训练营报名入口,表示“限时优惠、名额有限”,原价4730元的课程现在只需1580元,还有各种福利。当时,“乔老师”还告知记者总计60个名额,只剩余两个“高级班”名额了;当天下午,“乔老师”表示名额仅剩1个。

  8月31日,体验课的最后一天,“乔老师”又表示当天12点停止“高级班”报名,“现在只有两个补录名额了”。由于记者一直没有报名,9月1日,“乔老师”又表示:“知道你是因为学费不够但特别想学习,我顶着压力向公司汇报了情况,特殊申请了一个机会,只需799元就可以加入‘高级班’课程。”其再次强调“只有2个名额”。

  而在最后两天的直播课中,主讲人“叶老师”也在卖力兜售“高级班”课程,甚至在免费课程结束后CQ9电子,专门开了一场“加餐课”,通过各种线元”的课程。

  “我承诺,只要你今天抢到799(元的课程),你一定能接到商单任务;只要你接到商单任务,你一定能赚到钱,甚至是你根本不敢想的收益。”“高级班合伙人,平台返佣达3000元,799(元)全部返回。”“我要的是你的决心,钱在哪心在哪。有学员说能不能先做再补钱,不行,我要的是你的态度,但凡是免费的你会珍惜吗?”“今天没加入的同学,再想加入只能4730(元)的原价,799(元)是从来没有的政策。”“这一年,不要再得过且过,为自己拼一次。”“每天2块钱,获得改变机会!”在“加餐课”中,“叶老师”不断表示“名额有限,学员们要抓住机会”,并直言没有钱支付学费的学员,可以用“花呗或信用卡分期”,如果不会,班主任可以手把手教会如何“分期付”。

  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些“免费”体验课的后期,无论是在直播课中,还是在微信班级群、班主任一对一的微信中,推销各种进阶课都是主要的话题,而这些进阶课基本价格不菲,最低的都要799元,有的甚至要大几千元。

  面对有些学员“不想做了”的想法CQ9电子,“老师”就会发出“68岁退休阿姨20天赚5000元”等各种“学员案例”和收益截图,进行劝说。因为记者始终没有报名进阶课,“老师们”就会一天发数十条微信,甚至语音通话进行推销。而“老师们”口中“名额有限”的各种限时优惠,截至发稿前CQ9电子,记者发现这些课程报名链接仍然可以支付。

  “他们通过一些短视频平台,投放大量的零基础学配音、轻松月入过万的广告,利用中老年人对新兴行业的好奇心和对经济收益的渴望进行诱导。”湖南的李锐(化名)回忆,去年5月,他的父亲就陷入了“免费课”的套路,在体验了5天的免费课程后,花费5000多元报了“可以变现”的高阶课程。

  事实上,记者发现,在多个“高价”进阶课的推销中,“老师们”基本都宣传“不怕学不会”“轻松日入至少100+”“课程干货满满,好评不断”。然而,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记者查阅有关老年人线多条投诉,像李锐一样认为课程“价高质低”的不在少数,虚假宣传、诱导消费、退费难成为消费者投诉最多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告诉记者,是否涉及虚假宣传要根据具体的宣传内容和课程内容去比较才能认定,但在卖课过程中有一种典型问题就是夸大宣传,比如,宣传“包教包会”但实际“课程很水”或不是那么容易上手,就有可能涉及虚假宣传,甚至欺诈。

  对于用“免费课”吸引老年人后,再通过各种话术高价卖课的行为,刘晓春进一步解释:“如果利用老年人认知或信息上的不对称,通过夸大宣传、虚假宣传去诱导老年人去进行明显不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消费,则属于违法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虚构或者夸大商品或者服务的治疗、保健、养生等功效,诱导老年人等消费者购买明显不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务。”

  如果出现违反上述规定的情形,刘晓春建议,消费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要求退款。如果遭遇“退费难”问题,若是在平台进行的交易,可以向平台投诉要求平台介入;若是私下进行交易,则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和相关主管部门投诉,还可以向法院起诉。

  然而,记者发现,这些老年人线上课程一般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用免费课程广告吸引学员,再通过添加“老师”微信的方式,拉群或转战第三方学习平台进行课程推销和学习。

  面对这种情况,刘晓春表示,平台作为广告发布者有审核广告内容的义务,但如果广告投放过程中免费课程本身没有虚假等问题,如确实有一个免费课程,通过免费课程引流到其他平台进行交易,后续的消费产生问题就很难归责到平台。

  “课程销售过程中还是要有一些规范。比如,建议平台对于课程本身投诉比较多的,或经常引流到第三方的账号进行处置,若涉及欺诈等问题还应封号。”刘晓春提醒,老年人对于线上教育还是要有理性消费的预期CQ9电子,一些推销话术明显违反学习规律,尤其在要付费时,一定要谨慎。

  去年,腾讯广告、腾讯营销洞察、腾讯SSV银发科技实验室及腾讯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24中老年“教育+”增长蓝皮书》显示,随着我国中老年群体比例不断上升,中老年教育市场迎来巨大需求与蓬勃发展CQ9电子。线上学习方式已覆盖九成的中老年兴趣学习人群,兴趣爱好是他们的主要学习动因,其次是朋友圈拓展,追求自我愉悦感的同时也注重社交价值。

  “相较于青年和未成年人,老年人学习的功利价值相对比较低。提供相应资源的学习平台和机构如果过于功利,希望以此赚很多钱,那么确实会有一些老年人上当,这些平台或机构虽然赚了钱但不可持续。如果不把老年人教育当成过度谋利的方式,那么这些平台、机构显然会更长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直言,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拓展了老年人的学习空间、需求,也拓展了老年人与相关平台、机构的关系,从规模和长久发展来看,老年人教育的市场前景是很广阔的。

  “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财产控制权,在日常商业活动中是最容易受骗的群体之一。”储朝晖表示,防范老年人线上教育中的“消费陷阱”,最关键的是提高老年人的信息素养,教他们学会对虚假宣传、“分期付”等行为进行判断,同时,老年人要从多种源头的信息来做选择,避免被单一信息误导。

  面对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知识和精神文化需求,储朝晖提醒,老年人不要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当成教科书,互联网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面,不要陷入互联网,“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把它当作工具,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要多与真实的人交往”,年轻人也要对老年人可能遭遇的“陷阱”经常进行提示。

搜索